释放与否?煤炭救市窘境丛生

  从"十五"至今,我国煤炭采选业投资呈逐年上升之势,累计投资约2.7万亿元.不过,煤炭产能的释放则不会呈现这种态势,而是更为复杂,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.
  "生还是死,这是一个问题",当下的煤炭企业也许会对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深有感触,因为他们积蓄的煤炭产能是否释放已经到了生死攸关之境地,放则面临积压、低价的局面,不放则限产停产,投资收不回来.
  按照公认的说法,随着大规模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产能的释放,以及主要采煤省区煤矿升级改造进入投产期,2013年煤矿新增产能会集中释放.但不巧的是,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而导致煤炭需求下挫,冷热气流交锋,并最终形成上半年煤炭库存高企、煤价持续下跌的局势.
  煤炭产能过剩成为争论的漩涡.
 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钱平凡认为,更值得关切的是,来自美国"页岩气革命"的震波已经隐隐地对国内煤炭市场形成了冲击,并将随着它能量的加码而在未来产生更具颠覆性的影响.也许,应该跳出产能来看待其是否过剩的问题.救市亦是如此,否则顾此失彼,救东不救西.
  释放与否,这是一个问题
  今年上半年煤炭产能究竟释放了多少?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给出的答案是17.9亿吨,"同比减少6800万吨".
  该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"同比减少6800万吨"透露出的信息就是,去年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应该为18.58亿吨,这也是对其去年上半年快报数据"全国煤炭产量19.1亿吨"的最终修正.假以时日加以统计,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可能也会低于17.9亿吨.不管降多少,产能释放的速度慢下来却是肯定的.
  这只是整体情况,更细致地分析,则会发现存在两极现象,即国有煤矿产量普遍增加,非国有煤矿产量大都锐减.
  对此,中信建投证券煤炭行业首席分析师李俊松丝毫不感到奇怪,他认为煤企的产能释放或减产停产行为主要分两种,一是政府或行业联合采取的强制行为,比如山西、河南等地有可能出现区域内联合减产;二是商业性限产行为.
  据悉,今年1~7月份,内蒙古全区国有 重点煤矿原煤产量37407万吨,增长29.2%;国有地方煤矿产量4180万吨,减产7.8%;乡镇煤矿产量11360万吨,减少57.3%.
  显然,与民营煤矿、小煤矿的灵活性相比,国有煤炭企业考虑的层面要远为复杂.
  首先,它人员众多,释放多少必须考虑社会稳定因素;其次,国有企业由于市场份额的问题,还存在以量补价占领市场的心理.
  种种因素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量很难降下来,甚至会增产,而其他煤矿则受市场的波动更大.那些产能没有得到释放的煤企,自然痛苦万分.
  但有一点相同的是,不管是国有还是非国有,不管产能是否得到充分释放,煤炭企业都感到了这次市场低迷的来势凶猛,希望政府施以援手.
  如何出手相救才更有效
  从今年5月起,河南、湖南、安徽、山西、山东等省都采取了救市行动,尽管褒贬不一,但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.只是任各地万般谋划,煤价却依然下跌.最新一期的环渤海地区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仅559元/吨.
  难道救市策略没有找准症结?"这次煤市低迷与1998年的那次完全是两个概念,当年那次主要是需求不足造成的;而这次除了需求不足的动因之外,关键在于能源供给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,其肇始原因在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."
  钱平凡由此推演出三条线索.其一,页岩气革命导致美国能源价格下跌,煤炭需求降低,因而煤炭商开始将之低价出口,国际煤价下跌;其二,吸引美国制造业回流,因此中国国内的需求动力更加不足;其三,直接用气的工业成本更低,而煤炭存在"煤变气"的过程,在成本方面已逊一筹.
  如此种种,最终导致国内煤炭需求乏力,库存高企,而产能过剩的矛盾也更为突出.
  那么,如今各地政府的干预措施,客观上也消化了部分产能,那么是否能够化解过剩的矛盾?在钱平凡看来,这种将心思用在化解煤电矛盾的做法无疑是下错了药方,"原因在于其对形势没有正确的判断,即便短期内能够见效".
  他认为,能源已经告别了煤炭时代,进入了以页岩气为标志的气体时代,所以,真正对抗的是煤炭与页岩气,而非煤电,煤与电应该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"通过煤电之间的合作,降低我国的工业成本,促进下游产业的竞争力,这才是共赢的结果".
  由此,他批评那些在煤炭黄金十年期间对电力企业不理不睬的煤炭企业,"当初的行为终于结下了今天的苦果".
  另一方面,钱平凡认为,政府更应该做的是,建立国家层面的动态煤炭战略储备机制,进可攻退可守,由于缺乏这样一个机制,"即便要对煤炭产能过剩进行调控都欠缺手段".